“老碗会”一词,《辞源》、《辞海)均未收,出处无考。据说是某位名不见经传的语言学家,对陕西关中各县农村群众端着饭碗,聚在村中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,一边吃饭,一边谝闲传(关中人把闲谈叫“谝闲传”’)这一饮食习尚的戏称。
陕西关中人把大碗叫“老碗”。关中农民特别是食量较大的青壮年人,喜欢端老碗吃饭,为的是减少再次盛饭的麻烦。喜欢到“老碗会”上来吃饭的人,端老碗的更多。但也不是凡来者必端老碗。
“老碗会”的会址是自然形成的。一般夏天多在宽敞、通风、树荫比较浓密的凉爽之处;深秋和冬天,则必在避风、向阳的暖处。一个村子往往有几个会址,一般说来,十几户至二三十户聚集的区域总有一个会址。除了下雨和寒风呼啸的天气外,几乎每天早饭、午饭时,都有不少人到“老碗会”场来吃饭(关中农民早饭在9至10点,午饭在下午2至3点左右)。
人们一到会场,自行选择一个位置一蹲,或者在土地上一坐,或者脱下一只布鞋向屁股底下一垫,便一边吃饭,一边谝起闲传来,所说的大都是人们喜听的故事、新闻,或者本村外村发生的新鲜事,其中不乏有益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以及有价值的经济信息。这种风俗始于何时无史料记载。至于形成的原因,有几种说法:有人说很早以前,兵荒马乱,往往人们正在家吃饭,乱兵闯入,来不及收藏饭馍,被乱兵抢食一空,于是每次吃饭时,家家都派一人端着饭碗蹲在门外,边吃边放哨,后来演变成“老碗会”;有人说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围在一起进餐的遗风,私有产生三千多年,各家吃各家的饭,但进餐方式继承和保留着古老的传统;有人说,自南北朝至金代,先后有成批成群的鲜卑族、羌族、金人等少数民族移居关中,这些游牧民族有野外聚餐的习惯,影响到汉族而形成此俗。究竟孰是?荒远难征。不过此风俗在关中其所以广泛流传,历久不衰,显然与关中特有的下面两种情况有关:
一是关中人家日常食品以面、馍为主。吃面,无论是炸酱面、油泼面、臊子面,都不需要另外的菜肴佐食,一老碗面端在手,便可到户外任何地方进餐,一碗酸汤水饺端在手亦同;苦吃蒸馍、稀饭,则一个小菜碟,上边放两三个蒸馍一手端着,另一只手端一碗饭,同样可赴“老碗会”。
二是关中人开朗,饭食公开程度也大。同在一个饭场吃饭,有人端的肉面,饺子什么的,也不怕人忌妒;有人端的玉米面搅团或者稀饭、黑馍,也不怕人耻笑。加之关中农村邻里之间感情比城市人亲密,吃饭时一起说说笑笑,也是种乐趣。
近十数年来,随着农村一座座小楼房盖起,家庭吃饭的小圆桌日增,饭食品种的增加,这种风俗也在逐渐改变。